曹操《蒿里行》原文、翻译、注释和赏析(蒿里行曹操 原文)

《蒿里行》是东汉末年文学家曹操的诗作。

此诗借乐府旧题写时事,内容记述了汉末军阀混战的现实,真实、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的苦难,堪称“汉末实录”的“诗史”。

曹操《蒿里行》原文、翻译、注释和赏析(蒿里行曹操 原文)

原文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原文、翻译、注释和赏析(蒿里行曹操 原文)

翻译

关东的仗义之士都起兵讨伐那些凶残的人。

最初约会各路将领订盟,同心讨伐长安董卓。

讨伐董卓的各路军队汇合以后,因为各有自己的打算,力不齐一,互相观望,谁也不肯率先前进。

势利二字引起了诸路军的争夺,随后各路军队之间就自相残杀起来。

袁绍的堂弟袁术在淮南称帝号,袁绍谋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玺。

由于战争连续不断,士兵长期脱不下战衣,铠甲上生满了虮虱,众多的百姓也因连年战乱而大批死亡。

尸骨曝露于野地里无人收埋,千里之间没有人烟,听不到鸡鸣。

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不过剩下一个还活着,想到这里令人极度哀伤。

曹操《蒿里行》原文、翻译、注释和赏析(蒿里行曹操 原文)

注释

蒿里行:源于汉乐府蒿里,挽歌也。

⑴关东:函谷关(今河南灵宝西南)以东。义士:指起兵讨伐董卓的诸州郡将领。

⑵讨群凶:指讨伐董卓及其党羽。

⑶初期:本来期望。盟津:即孟津(今河南孟县南)。相传周武王伐纣时曾在此大会八百诸侯,此处借指本来期望关东诸将也能像武王伐纣会合的八百诸侯那样同心协力。

⑷乃心:其心,指上文“义士”之心。咸阳:秦时的都城,此借指长安,当时献帝被挟持到长安。

⑸力不齐:指讨伐董卓的诸州郡将领各有打算,力量不集中。齐:一致。

⑹踌躇:犹豫不前。雁行(háng):飞雁的行列,形容诸军列阵后观望不前的样子。此句倒装,正常语序当为“雁行而踌躇”。

⑺嗣:后来。还:同“旋”,不久。自相戕(qiāng):自相残杀。当时盟军中的袁绍、公孙瓒等发生了内部的攻杀。

⑻淮南句:指袁绍的异母弟袁术于公元197年(建安二年)在淮南寿春(今安徽寿县)自立为帝。

⑼刻玺句:指公元191年(初平二年)袁绍谋废献帝,想立幽州牧刘虞为皇帝,并刻制印玺。玺,印,秦以后专指皇帝用的印章。

⑽铠甲句:由于长年战争,战士们不脱战服,铠甲上都生了虱子。铠甲,古代的护身战服。铠,就是甲。虮,虱卵。

⑾万姓:百姓。以:因此。

⑿生民:百姓。遗:剩下。

曹操《蒿里行》原文、翻译、注释和赏析(蒿里行曹操 原文)

赏析

《蒿里行》是曹操的一首乐府诗,它以直白的语言描绘了汉末军阀混战给社会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诗歌开篇便描绘了一幅凄惨的画面:“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野外堆满了白骨,千里之内都听不到鸡鸣。这两句诗直观地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以及它给人民带来的巨大苦难,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这两句诗写出了战争导致的人口锐减,百姓大量死亡,表达了诗人对人民遭受苦难的深切同情。这种悲悯之情,使读者对战争的残酷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诗的中间部分“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则通过描写士兵们的艰苦生活,进一步强调了战争的破坏性。长期的战争使士兵们的铠甲都生了虱子,而无数百姓却在战争中丧生。

最后两句“诸君颇具爪牙,何不鼓其舌?”诗人谴责了那些拥兵自重的军阀,质问他们为何不为苍生说话,表达了对他们的不满和对和平的渴望。

整首诗用简洁而有力的语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痛苦,体现了曹操对人民的关怀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同时,诗歌也透露出曹操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

在艺术上,这首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以白描的手法勾勒出战争的悲惨场景,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展现了曹操在诗歌创作上的独特风格。

总的来说,《蒿里行》不仅是一首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了解汉末社会现实的重要史料,它体现了曹操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4-04-03 下午12:19
下一篇 2024-04-03 下午12:2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